从陈家沟看中国真太极的衰败与希望
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
点击下方链接 关注我们 关注国术
编者按:本文是作者根据其在温县参加全国太极拳比赛的所见所闻,结合自身多年习拳感受所作。全文以参赛感受为主线,对当今太极拳界存在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批评与反思,或可给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一些启发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
我和小伙伴参加这次在温县的、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太极总决赛,拿到了我参赛项目的第一名,一块金牌,还拿到了1000元的奖金和奖品等。但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拿了奖,而是见了世面、长了见识。这一路上因为参赛,遇见了很多人、也经历了很多事,对中国太极界有了更深的接触和认知。我也看到了太极界真实的局面:真正的本事无人知,骗人的把戏却风靡天下。国家花了很多钱,很多人,很多物力来推广太极拳,但真正的太极,却几乎看不到了。这回来太极发源地,太极之乡温县参加总决赛,让我彻底对追寻中国的真太极死心了。接下来我将会一层层为大家揭示我看到的一切:
(1)从比赛场面看武师们的套路学习结果
判断一门拳学品质的最佳方式,就是看看他们的结果展示,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逻辑。就像如果想了解今日学堂的教学质量,就算从未到过学堂也可以知道,只需要去看看出来做交流分享、在外展示的学生们的水平,就就够了。甚至是看看网上的博客,就可以了解我们的学习过程、成长经历,以及从无到有的教育方式。从而判断我们是货真价实的,还是造假骗人的。判断太极拳也同样如此,让这些学拳多年的人打一套拳,基本上就一目了然了。
我们之前参加的峨眉山分站赛,就有一千多人参赛。而全国六场分站赛成绩顶尖的选手(各项的前八名),才可以报名参加总决赛。本次总决赛共有各门各派的“顶尖高手”共一百五十人左右参加,算是精英荟萃了。即便没有“太极拳第一人”,至少也是一批顶级拳师的较量,我原来相信:这其中肯定有宝贝可寻的,总有一些优秀的拳师会出现吧?
可惜的是,看完这次总决赛,连我们的父母,根本没练过拳的人,都对看到的一切叹息不止。由于赛前他们来观战,山长说:让他们自己仔细看拳,如果觉得有什么高手值得学习,山长会亲自去找这些高手,请他们来交流或者教我们。所以我们的父母和亲友团,都很认真地看比赛,试图找到高手。但看了两天的比赛后,他们就没兴趣再继续找了。因为他们说:场上一个看得中的高手也没找到,很多选手练拳,连家长们都觉得没我们练得更像太极。选手们连流畅、大方、自然都做不到。甚至连太极最强调的,最基本的立身中正,很多人都没有做到,个个身板僵硬,身体前倾,实在看不出什么太极的味道。有不少人都是翘着屁股打完一整套拳。这些可都是练了一二十年的老拳师啊,在懂拳的人面前演练,实在是“见笑”了。
身形中正,是最基本的太极常识,为何他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呢?难道他们不要求立身中正,松肩,松腰,松胯吗?当然要求。但真相是:他们只知其名,未得其实,更不晓其理!比赛后,一位陈家沟本地的拳师叔叔,非常好心地来“指点”我和明仪,他告诉我们,我们打的拳虽然是很灵活,但动的太多了,很多时候胯是不能动的,要动也必须全身同时一起移动。我们很奇怪,这不是身体就不分阴阳,变僵了吗?与外家拳何异?何来太极和内家一说?我们就问他:比如迈腿的时候,究竟该怎样体会松胯和分阴阳?难道不应该先松一边,由脚下推动迈步,重心转移后再松另一条腿吗。他说,非也非也,哪能分开松呢,当然是两个胯一起松啊,松完之后就可以直接迈腿了。还给我们做了几遍演示。看得我跟明仪哭笑不得,原来他们对松胯的理解就是两个胯一起动,要上一起上,要下一起下,就连左右旋转的时候,都是平面移动。这是扭腰,而非松垮了。难怪这些参赛者个个腰背僵硬,因为他们从没学过真正的松胯。两边的胯都不能分开且配合着转动,腰胯自然僵死,迈步移动的时候,就只能移脚,而不会移胯,自然转动不灵,身形不正了,而且无法发出力量。怪不得他们个个翘着臀、斜着身打太极,还居然能够拿到了全国总决赛的参赛资格、金银铜的各种证书证明,这种古怪的背离太极原理的“风格特色”,还被越来越多的人尊为标准,这不是太极拳的悲哀吗?连基本拳理都不懂的人,在到处表演太极,还把这种错误的太极到处传播。这不是很可笑,很悲哀的事情吗?中国的“国粹”,怎么就被这些人糟蹋成这样子了?
宏伟的陈家沟建筑
本次比赛,参与人数较多的是陈氏、杨氏,吴式和标准套路(二十四式、四十二式等)。三派的风格很不同,陈氏拳是激烈、刚猛的风格,发力动作比较多(这也是练习的人最多的主要原因,陈氏看起来好像最有实战性,相比其他软绵绵的太极,应该宝贝最多,最像太极),但仔细看却发现,其披着内家拳的称号,发起力来,却和外家拳没什么区别,主要靠手臂和腰发力,而且由于其重点也不在训练发力,所以熟练度、肌肉神经反应还不如外家拳,速度慢,力量也不大,顶多是唬唬人。但真太极,应该是用全身的整劲、丹田发力,速度极快,一秒可以出好几拳,且力量极大,可以一拳就把人打倒(上过山长武道课的人,都亲眼目睹过这样的场景)。但现在的陈氏,没看到一个人,能够打出这种干脆利落的发劲,发出具有真正传统太极拳威风的人,个个都是内不内、外不外的怪拳,连体操都不如了。
更严重的是,陈氏经常是低桩练拳、经常跺脚发力,打拳者经常站的很低,而且膝盖常常超过脚尖,过一会儿还使劲跺一下脚,冲一下拳。再加上,他们的身形僵硬,跺脚时没有松沉身体,重心也没有转换过来,只是死死地、蓄足了劲往下乱跺。这样做会给膝盖带来极大的损伤。不少练陈氏拳的老拳师,膝盖都出现了问题。温县本地的老拳师就告诉我们,某陈氏大师就换过膝盖,还有的换了小腿胫骨等等。我们之前在峨眉山分站赛,遇到的一个练拳二十多年的人也说,她最开始练的是陈氏,后来膝盖出了问题,才去练了杨氏。两场比赛中,我们也看到一些陈氏的选手,下场后走路的样子都不太正常,很明显的腰腿已经受伤的样子。不仅打不了人,还让自己落下一身问题,这种拳怎么都算不上是健身养身防身的太极吧?
再说杨式太极,相比之下,杨式太极是很缓慢、柔和的风格,但练得僵硬的人像体操,练的熟练的像跳舞。没有发力的动作,也不像能发力的样子,只是动作慢一些。虽然不伤膝盖了,但也仅限于健健身,离真正的武功还相差甚远。山长常说,练太极的奥秘在于身体协调、不僵硬、胯松松腰了,做到这些才能实战。但无论是杨氏还是陈氏,很多人打起拳来,都是身板僵硬、身体前倾,胯几乎不动,用两只胳膊和腿摆出各种动作,这怎么可能发出整劲?怎么会是太极功夫?
竞赛套路的比赛就更不用说了,其本身是一个把陈氏、杨氏、吴氏、孙氏各种拳种中抽出一点点东西,定下固定标准,拼起来的一套拳。整体看上去像杨氏,但可能是为了美观,动作又比杨氏更大一些。原来我们接触的高手,都说太极实战,是动作越小越厉害,变化反应都让人措手不及。可见竞赛套路,也并不是服务于实战,更像是表演用的体操。
看完我和明仪打拳,再对比场上这些拳师,父母亲朋们都说不在一个层次。我们两人练的风格不一样,一快一慢,一个发力,一个不发力,但都很像太极的感觉,能够感受其中刚柔的结合和变化。这次比赛后,我们还留了几天的时间,专门去拜访了民间的一些陈氏、赵堡太极的师傅,因为当地就是近代太极的“发源地”。其中还有五六十岁的老拳师,历史上太极宗师的后人等。这些人我们的师爷(也就是山长练太极的师父,山长在师爷手下也是“败将”)也认识多年了,我们请教师爷,有没有高手可以介绍给我们学习。后来师爷私下里告诉我们,好好跟山长学就够了,我和明仪练的拳,比那天见到的几个老师傅都好。我们练的赵堡太极的水平,都已经超过当地的老拳师了。他们还是一代宗师的后代子孙,却丢了祖宗的宝贝。
我相信,最初的开创者,像杨露禅、陈清平等人自然是一代宗师。像“杨无敌”这样的名称可不是白得的,那个时代都是实打实换来的。可如今的“宗师们”,又有几个敢出来实战?并拿下了具有说服力的结果?就连打套路,还比不赢我们只练了两个月的小女孩,他们一个个身形不正(发力最基础就是要求立身中正,不论拳击散打都是一个原则)。顶多再加一个推手,想再提高点难度可就真的是没人了。中华国粹退步到今天这个地步,真是可悲。比赛一共有三天,刚开始我们还挺有热情的,觉得总决赛应该非常精彩,还琢磨着下场后去找找大师,多多请教和学习。结果我们把各派大师们都看了一遍,是越看越失望,越看越灰心。这些习拳多年的“大师”也不过如此,中国真太极还有希望吗?
(2)与各大师交流看太极界的真实现状
虽然在赛场上我们没能见到真正懂武功的高手,但还是不死心,觉得有没有可能只是他们不会,说不定他们是见过高手的?还是有宝贝可挖?所以这次比赛后,我跟明仪私下与很多拳师交流沟通,希望能够通过更多更广的渠道,看到太极拳的希望。毕竟这次比的是套路,我们说不定看走了眼。说不定在实战方面我们还有机会遇到大师。如果武术练出来居然不能打人,这只会是天大的笑话。就像医学学完不能治病,金融学完不会赚钱,英语学完不会交流,只能说:它们都是冒牌货。而武术的灵魂就在于能否技击,如果学一个没有技击价值的套路,还不如学舞蹈更好看。最初太极的名声就是打出来的,只不过后来为了方便记忆,以及基本功的练习,后人才将一些单招拼在了一起练习和表演,成为了套路。可当今人们只捡了一张皮,而完全忘记了背后的东西。很多练套路的人都说“我们学太极没什么技击的目的和要求,就是健健身,反正闲着也是闲着。太极拳不本来就是这个目的吗?”
所以在交流的时候,我们特别向他们询问“现在到底有没有可以跟现代擂台实战相比的太极功夫?怎样才能做到?怎样才能把太极和散打实战相结合?”毕竟这些老拳师都熟悉太极门派的事情,且习武多年,见多识广,如果他们都说没有,那应该就真没希望了。
调查这些老拳师,陈氏太极、赵堡太极的相关人士之后,我们得出的结论是:现在的太极圈内,真的没人懂真太极。甚至于也没人见过真太极了。不论是拿金牌的选手,习武多年的拳师,国家一级指导员,80年代太极拳推手冠军,还是久住武术之乡陈家沟的当地习武人士,甚至包括赛后我们单独拜访的几位陈家沟赵堡当地著名拳师,陈氏小架的拳师等等,这些拳师们,无一例外地都告诉我们:太极拳古代有实战的说法,现在都没有实战的练习要领了,也打不了实战。唯一沾点边的“推手项目”,也只能在太极圈内师兄弟之间玩玩,走出去根本无法跟散打选手抗衡。一位很热爱太极的老拳师,在我不断追问当地拳师与散打选手的交战情况后,告诉我:一位习武二十多年的赵堡人,算得上是本地顶尖的拳师,也想试试自己的功夫行不行。就与一名只学了一年的散打者交手,居然分分钟被残虐倒地,还耻辱地被打出了血。
连当地数一数二的拳师都落得这个下场,当地其他的“太极高手”也都是吓怕了,后来据说练太极的人就再不敢与散打选手对战了。他们也知道,自己练的拳打不了人,出去跟别人实战只会闹笑话,都不吭声了。如果想学习真武术,可以实战的真功夫,当地人也去练散打和拳击了,而不是练太极。实际上当地年轻一代,都很少练拳了,师爷的后代,孙辈的人,什么拳都不练,都跳舞去了。看到这些情况,我终于想明白了,为什么现在公园里,那些教太极的,开太极武馆的,都只肯教套路,根本不谈实战了。
一位参赛者告诉我们,某知名武师可以把一个单招讲一整天都让大伙觉得意犹未尽。应该正因为是实战水平拿不出手,所以才要想方设法把套路讲得丰富精彩吧。这些师傅天天练套路,对各种标准细节了解得可清楚了,带学生的时候动动嘴皮子就能指点一二,十分轻松。而如果涉及到实战,很多师父根本招架不了一招半式,那还怎么服人?
当我们问到与实战有关的问题时,实在一点的拳师就直接告诉我们“没有能用太极打实战的。至少习武这么多年,没有看到任何实例”。那些想维护名声的拳师则会支支吾吾,拐弯抹角地跟我们说“真东西当然有,太极练到最高境界,实战水平绝非外家可匹敌;但要十年不出门,要我们好好的练十年拳再想实战的事情。如果自己没练到高境界,就不要谈实战,这十年要听老师的话好好练,别的都不用想。你看,我的祖师当年如何如何牛,我听说以前有一个高手如何如何厉害”,不过当我们再追问一步:现在“很多拳师都努力练了二三十年了,为什么也没见出功夫呢?现在到底还有没有实战派的太极?他是否见过现在的真人和实人”的时候,这些拳师也面露难色,最终不得不挤出“没有”二字,尴尬勉强地回应,充分显示出他们对现代散打实战的恐惧和无能。而山长却安排我明年就去跟专业的散打队员打实战对抗,我认为很自然。我今年6月份私下去跟他们打过一次,也没觉得这些散打队员有多厉害。为什么这些传统武术的传人们,却如此恐惧“现代散打”呢?
这种结果,实在令人感到遗憾。连太极的中心和源头的太极后人们,这些老拳师们,都不相信太极是可以实战了,你认为全国还有什么其他的武馆和民间拳师,可以教出懂太极实战的人来吗?这些习武多年,识人无数的前辈,对太极的实战价值都表示一无所知,实战太极,古传太极,看来是真的走向灭绝了。据说,一所体院的教练甚至还发出通知,支持民间传统武术队员上门挑战他的队友,胜利者还可获得一笔不菲的奖金,但至今无人应战。我们想象中的“民间高手”,似乎已经不存在了。至少最简单一个逻辑:如果有练太极的,打败了散打高手,肯定会在太极圈内广泛流传,一问三不知,这些练太极的人都不知道这种光大太极门的事情,是绝无可能的。我看看这些拳师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模样,我们就知道,真太极的传统,在陈家沟,甚至在中国都已经消失了。而只懂得花拳绣腿,耍套路,装装样子的假太极,盛行于世,让我们只能在假想中,在电影里面,可以想象一下太极是怎样的厉害了。
现在的习武之人,已经渐渐遗忘了太极拳的精华——“练打合一”。李约瑟说“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,就会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”。同理,如果太极练到最后,居然不能实战,这也是棵烂了根的,大大的空心树吧?
推荐往期阅读
推荐精彩公众号
最专业的中国传统武术,实战搏击,养生功法在线教学平台。
兵器是拳脚的延伸, 兵器是一切武术的精髓, 这里是武术兵器爱好者大本营。
带你放眼全球功夫世界!
让你轻松学会太极拳。
国术馆
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
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
关注我们,让我们一起
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